行業漠視防水 新屋滲漏率高達65%

  “極端天氣的強度在增加,而且極端天氣的發生比較頻繁,全世界防水的氣候災難此起彼伏。”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彙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最近十年來,科學界普遍認同氣候在變暖,而由於氣候變暖,造成了全球的氣候都在發生變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都表現出非常大的異常性。

  不久前,北京豪雨水災引起了國人對近年來極端氣候的討論,也帶來對城市排水系統的詰問。但許多人並不清楚的是,面對愈加頻繁的極端天氣,不堪重負的遠不止城市排水系統,伴隨城市化進程矗立起來的許多新樓盤也同樣面臨屢屢出現的“水患”。

  據中國建築防水協會的統計,目前國內65%的新房屋一至兩年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滲漏,滲漏占房地產質量的投訴65%,65%的建築防水工程6-8年後 需要翻新。而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極端天氣,建築滲漏問題愈演愈烈的困局也與目前整個建築行業漠視防水問題,層層分包壓價和濫用假劣材料等潛規則密不可 分。

  各地新屋滲漏層出不窮

  近日有媒體爆出,香港知名地產商和記黃埔位於廣州的高端樓盤逸翠灣出現牆體滲水等質量問題。據業主反映,逸翠灣A7棟一共有242戶,收房僅兩年,就 約有100余戶出現不同位置,不同程度的滲漏現像。從出現滲漏問題開始申訴到維修完成,足足用了1年3個月的時間,溝通賠償從2012年2月至今未果。

  事實上,近年來新樓盤漏水的新聞可謂屢見不鮮。

  9月11日的華商報報道,西安泰和居小區在一場秋雨之後竟有90戶人家的住房出現了雨水滲漏。該小區一棟28層住宅樓頂層的劉先生家更是有11處漏水,而據劉先生稱,自去年10月入住,類似的情況已經多次出現,有一次衛生間滲水甚至流到27層住戶家裡。

  今年4月,有業主在房產論壇投訴稱,位於的中原萬達廣場配套住宅項目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從業主提供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天花板和牆壁的裂縫,以及周圍浸染著的大片水漬。該業主表示已經就此事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中原萬達廣場各方互相推諉,至今仍沒有解決辦法。

  漏水的情況並非高層住宅獨有。今年5月,香港知名演員徐錦江在其實名微博上公開爆料,並@了知名開發商任志強。徐錦江稱,其在北京懷柔區歐郡香水城價 值600萬元的別墅,今年一月收樓就發現多處滲漏。徐錦江向開發商索賠,卻遭拒絕,對方拿出了《竣工驗收備案表》表示,房屋已達到交樓標准,只會幫忙補 漏,不予賠償。

  據中國防水在線今年6月的報道,東莞的方先生因房屋漏水,向開發商索賠120萬元成功。這是國內首例因建築滲漏索賠成功的案例,給眾多有同樣遭遇的業主們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提供了借鑒。

  2010年,方先生在東莞某樓盤買了一棟別墅。第二年,別墅多處出現滲漏,方先生多次與開發商、物業協商維修事宜,但經過東修西補仍得不到改善。於 是,他將該樓盤的兩個開發商告上法庭。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最終判決:開發商應向原告支付維修費用422307元、支付維修期間租用同規格別墅的費用4。8 萬元、賠償損失73萬元,共1200307元。同時承擔案件受理費、鑒定費合計128666元。
  中國建築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說,建築滲水、漏水已經成為建築行業的一個頑疾。建築滲漏不是小病,它日積月累地腐蝕著建築的生命。如果聽之任之、不聞 不問,終將釀成大禍。方先生的案件中,經過鑒定,有70年使用權的房屋使用50年就會變成危房。法院支持賠償他的120萬元中,有70萬元是由於滲漏導致 房屋的壽命折減而付出的賠償費。

  專家稱“不漏才是奇跡”

  “毫不誇張地說,現在中國大陸的建築物十幢九漏,漏水是絕對正常的,不漏才是奇跡。”廣東省建築防水材料協會會長、教授級高工鄧天寧說,為什麼這麼多的新樓盤會出現漏水現像?除了氣候極端的原因,近年來建築工藝的改變是一大重要原因。

  原來,過去由於建房子主要使用紅磚和水泥,而紅磚吸水少,兩種建材變形系數近似,同時當年的建築物體量也少,因此漏水幾率少。九十年代開始,國內已禁用紅磚改用輕質牆體磚。新型牆體便需配合新的施工工藝和施工按規範來做,同時做防水也成了必不可省的工序。

  作為從事建築防水已有30年的資深專家,鄧天寧總結了建築防水的五大客觀行業規律,即防水效果的滯後性、防水的隱蔽性、防水工程無准則性、防水的牽連性和影響性、防水的整體性和補救困難性。

  鄧天寧透露,建築防水工程完成後進行的試水驗收非常容易通過,即使偷工減料或使用假冒偽劣材料,甚至根本沒做防水,驗收時都不會出現漏水、滲水的現像。這是因為混凝土及其他建材的凝固收縮、冷縮熱脹、結構受力變形,混凝土、鋼材等材料的應力徐變等都需要時間。

  “一般經過一至兩年,不同材料交接縫或結構裂縫才慢慢顯現出來,這時才開始漏水。結構不均勻沉降和應力徐變產生的裂縫往往要到四至六年後才出現。”鄧 天寧說,由於防水工程的質量效果不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在工程驗收兩年後才能真正檢驗。因此,不同政府部門統計的防水質量數據便出現了“打架”的怪現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尚瘦身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